印度,饿慌了!
历史上,印度一共拿过五次诺贝尔奖。
1913年的文学奖,颁给了泰戈尔,1930年的物理学奖,颁给了拉曼。前者是大文豪,拉曼的成果讲起来太复杂,记住这个人很牛就是了。
值得一讲的,是另外三位获奖者。一位是拿了经济学奖的阿玛蒂亚·森,一位是2014年拿了和平奖的凯拉什·萨蒂亚尔希,还有一位和平奖得主,人们都叫她特蕾莎修女。
阿玛蒂亚·森在联合国当经济顾问时,起草过《人类发展报告》;凯拉什是“拯救儿童运动”的创建者;特蕾莎修女的事迹不能多写,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,都会眼睛湿润。
三位获奖者的一生之业,都是消除饥饿、贫困与痛苦。因为他们,印度一代代的贫困人口,看见了几缕亮光。
2022年10月15日,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公布了今年的全球饥饿指数,印度以29.1的得分,在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中“勇夺”第107名。
总数121,它排107名,在一个年级里是什么位置,上过学的都懂。
全球饥饿指数,旨在让尽可能多的人关注、掌握世界各国与区域的饥饿状况,是反映世界粮食安全状况最权威数据之一。指数的计算方法,大概是这样的:
首先从世界卫生组织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权威机构,进行数据的采集;然后将各国数据中反映营养不良、儿童消瘦率、儿童发育不良率、儿童死亡率四项指标通过公式数值化;最后将四项数值相加,结果采用百分制表示。
跟学校考试成绩相反,饥饿指数的分数越低,代表着该国饥饿程度越低。
0分,万岁,表明没有儿童挨饿;100分,最惨,说明这个国家所有5岁以下儿童,不是已经饥饿而死,就是严重营养不良,正在饿死的路上。
在这个榜单上,印度是个老牌学渣。
在全球饥饿指数排行榜上,印度的表现可以用一句中文概括:西瓜皮擦屁股,越擦越腻乎。
2014年28.2分的低点,是印度拿到的最好成绩,此后数值一路上涨。排名也因为数值的上升,开始在90-110名之间反复跳跃。
2007年时,中国排名第47,印度排第94;十三年后,2020年,中国已经名列榜首,得分降低到5以下,印度还是排名第94。
到2022年,印度的107名,终于“创造”了纪录。
和它毗邻的尼泊尔,今年排名是81,我们觉得成绩肯定糟糕的伊拉克,今年排名66;贝宁、多哥、马里这几个著名非洲老少边穷国家,排名分别是91、92、93;我国东北地区的邻居排名97。另外,死对头巴基斯坦排进了前100名,也不知道印度人咽不咽得下这口气。
比印度更差的,只剩下阿富汗、东帝汶、南苏丹、布隆迪、海地、也门、索马里这些选手,不是正在战火中挣扎,就是刚从战火中挣扎出来。
指数榜单给印度的整体评价是:鉴于得分自2000年的38.8分一路下降,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。
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,在学校里,老师对成绩不好的同学也会这么鼓励:虽然还是没及格,但你已经进步很大了。
一般来说,这位同学会有两个反应:
1,大概率脸红、低头,继续默默努力;2,恼羞成怒,掀桌大闹,不是我不行,是题太怪太偏。
印度,恰好属于后一种小概率人群。
榜单将印度打成严重饥饿国家之后,立刻招来印度各方的强烈不满,印度妇女和儿童发展部第二天就在《印度快报》上,对得分排名发表了义正言辞的回怼。
该部指责全球饥饿指数是在持续“污名化”印度,并质疑指数的统计方法有失偏颇、缺乏科学性,“脱离现实”,并且“故意无视印度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所做的努力”。
“你们知道他有多努力吗?”对追星粉丝和吃瓜群众来说,这话是不是挺耳熟的?
印度反驳得理直气壮:指数的四个统计指标里,有三个都跟儿童相关,所以“统计结果不能客观的表现社会整体人群的健康状况”。
但这话细琢磨有个问题——就算有一口吃的,不是也要先紧着孩子吗?如果连孩子都挨饿,那成年人岂不是……
反驳之余,印度妇女和儿童发展部还强调了自己的努力,“印度正在运行全世界最大的粮食安全项目”。
但指数的最新数据显示,2022年,印度仍有16.3%的人口长期营养不良,儿童消瘦率也仍然高达19.3%,为此次榜单所有国家最高。
对于一个“正在运行”的项目,你只能承认它“还在努力”,说它没啥卵用,肯定是过分了。
印度“恼羞成怒掀桌大闹”,不是第一次了。今年4月,联合国卫生组织通过调查,认定印度新冠的实际死亡人数应为400万,而非其官方统计的52万。印度政府也是相当不服,先表示了强烈不满,又质疑WHO的统计方法不科学。
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挨饿,按照朴素的道理,应该是这个国家粮食不够吃。
但印度偏偏不是,它是全球第二大小麦生产国,是大米、甘蔗、水果、蔬菜、茶叶、养殖鱼类的第二大生产国;是世界第一的牛奶,豆类和香料生产国。
在技能分配上,印度的农业属性,几乎点到了满级。
1.4亿公顷的农业用地,世界第二;189.17万平方公里耕地,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10%,世界第一;灌溉面积占农业用地的48.8%,还是世界第一。
所以尽管同样14亿人口,国土面积只有中国三分之一,但印度的耕地面积却是中国的1.4倍,已占国土总面积的57%的耕地比例,印度的人均耕地面积达到了0.11公顷。相比之下,中国只有0.09公顷。
不仅地大,印度的自然气候条件,同样属于天生的SSS级。
这是个热带季风气候的国家,几乎全域、全年都是无霜期,大部分国土都可以从事农业。
全年总降雨量约40000亿立方米,全国36%的地区年均降雨量高于1500毫米;加上坐拥印度河、恒河、布拉马普德拉河三大河系,单是一条2700公里长的恒河,流域面积就可以覆盖106万平方公里。
比起在沙漠里辛辛苦苦搞滴灌的以色列人,无论靠天吃饭还是搞灌溉工程,印度的条件都好得多。
这造就了印度在2020—2021年间3.03亿吨的粮食总产量,位列世界第三,其中稻米产量为1.2亿吨,小麦产量1.09亿吨,位列世界第二。
这么多粮食,为什么喂不饱印度?
站在莫迪政府的角度,这可能又是一个“我大印度自有国情在此”的故事。
印度的耕地面积总量虽大,但3.35亿吨的谷物产量,却仅为同期中国的54.3%,美国的77%。
2021年,印度水稻亩产只有361斤,中国亩产是948.4斤。2020年,印度小麦的亩产是471斤,而中国达到了766斤。
产出不行,印度政府可以甩锅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天灾。
印度气候资源好,年平均降雨量不少,但高中地理知识告诉我们,热带季风气候有个旱雨季的差别,两种季节的降水量极度不均匀。旱的时候旱死,涝的时候涝死。
今年3月,印度遭遇122年来最高气温,降雨量也减到了正常水平的四到三分之一。
4月末,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,达到了43-46摄氏度。持续的高温让河床干裂,也因缺水导致了灌溉难题。
好不容易熬过大旱,进入5月后,接连不断的暴雨,又化作了洪灾。
比如印度农业大省阿萨姆邦,就是个重灾区。
早在2020年7月,阿萨姆邦灾害管理局公布消息,因洪水泛滥,阿萨姆全邦约24万公顷农田被淹。今年6月阿萨姆邦、梅加拉亚邦持续降雨,近3000个村庄超过180万人受灾,导致4.3万公顷农田被淹。
面对季节性降水不均,一般国家正常的解决方案是兴修水利,雨季存水旱季用。但印度政府又有话讲了:这个办法印度用不了,因为工业水平差,搞不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。
2019年8月启用的贾坎德邦大坝,前后花了220亿卢比,折合人民币22亿元。这个数放在中国,也就是中型房企一个楼盘的造价,但印度前后干了42年。
结果10小时就漏水了,22小时后,塌了。事后当地政府事故调查小组声称,是没堵住的老鼠洞导致了坍塌。
因为事关老鼠,这个案子,看来只能让黑猫警长去追查了。
尽管上有国情,下有鼠情,但有一个事实多少有点绕不过去:千灾万难,印度还是种出了3亿多吨的粮食。
这个数摊在14亿印度人头上,每人每年可以分到428斤口粮,一天1.17斤,就算全国都是成年男子,横竖也够吃了。
答案:都卖了。
在2020-2021年间,中国粮食总产量为6.69亿吨,稻米产量2.11亿吨、小麦1.34亿吨、玉米2.6亿吨。
作为人口差不多的国家,中国粮食总产量相当于印度的两倍,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依然还进口了1.42亿吨粮食,同比增长了27.97%。
但印度却从2012年开始,连续出口粮食超过1000万吨,2020年出口量高达1766万吨。2021年,印度出口小麦400万吨,大米1300万吨,占全球总出口量的近1/4。
一边在忍饥挨饿,一面大肆出口。为什么呢?
由于工业不行,长期的贸易逆差扭转不过来,印度只能选择源源不断地对外出口各种农产品,换回外汇来弥补工业出口量的巨大落差。
以及为了筹集其他领域所需的资金,印度还要采取“以农补差”的方式,用工农业剪刀差,把农业的利润转移出来。
套用《让子弹飞》里黄老爷的总结:把粮食卖到国外,挣得都是dollar。
这么干,印度人民答应吗?
答案是没办法。印度国情决定了,种地的农民,大多数没有话语权。
印度的社会贫富悬殊、两极分化,比传说中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,还要厉害。
在美国,10%的富人掌握了全国70%的财富;而在印度,是1%的富人掌握了全国73%的财富。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,2021年全印度仍有9.7%的人口,约1.34亿人,每天花不起2美元,常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。
这种悬殊的贫富差异,同样存在于农业。
印度农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,实行土地私有制。政府将土地持有量分成5等,微型(<1公顷),小型(1-2公顷),半中型(2-4公顷),中型(4-10公顷)和大面积(≥10公顷)土地。
从英国手里独立之后,印度进行了半拉子的土改,但这并没能改变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状况。以至于21世纪的今天,印度还停留在“万恶的旧社会”,依旧保留着地主与佃农制度。
1985-1986年的官方调查显示,1.3%的大地主拥有全国14%的土地,而占总数50%的微、小农户只拥有1%的土地。无地农占全国人口的35%,且不断有微、小农户丧失土地,沦为无地农。2001年全印度有约1.067亿无地农,2011年增加到1.443亿。
2015-16年的农业普查显示,1%的大地主拥有全国9%的土地,占总数86%的微、小农户瓜分了57%的土地。虽然情况有所改善,但财富还是集中在大地主手里。
印度的宏观政策,也对一般农民不大友好。
印度的粮食收购,一向采取中间商模式。全国农产品市场委员会,不会直接去地里跟农民买粮,需要农民先把粮食卖给中间商,中间商再加价倒给政府。
中间商一般是大地主或富商,他们的另一个身份,其实就是办了执照的官方买办。
这些二道贩子,不只低买高卖吃差价,还要从卖家农户手里再抽管理费和佣金。政府怕中间商太黑,压价太狠,定下了最低粮食收购价保底。即使如此,粮食收购价常常只有市场价的十分之一。
然而,莫迪政府连最后的保障,都不打算留给农民。
维持保底收购价,得政府倒贴钱,可政府也没钱,于是印度政府一意孤行,大搞农业改革,打算让农民“各凭本事吃饭”。而这个时候,印度政府又发现了一个好机会:
2021疫情反复,2022俄乌大战,世界粮食缺口大开,国际粮价成倍上涨。全世界都疯狂囤粮的时候,莫迪政府宣布:“印度已经准备好向世界提供粮食”。
2021年,印度全年农业及相关产品出口额为502.1亿美元。其中,大米(印度香米和非印度香米)出口额约为61.2亿美元,出口量独占全球大米贸易的40%。
其他还包括,水产品出口额61.2亿美元;水牛肉,出口25.1亿美元;糖,出口27.8亿美元;茶叶,出口5.7015亿美元;咖啡,出口7.1995亿美元。
吃足了甜头的莫迪,扬言2022年要卖足1000万吨粮食。然而,2个月不到,又突然反悔,不只封禁了小麦出口,还给大米加了20%的出口税。
也许是,全球加剧的粮食紧缩给了莫迪危机感,也许是莫迪终于发现,不是每个印度人都能享受到“印度煤王首富”一样的生活质量。
但还有一种可能,古吉拉特大学政治学专业毕业生莫迪,突然想起了经济学的供需理论,知道越紧缺,越能把粮食卖个好价钱。
如果是这种可能,那么给印度打上“严重饥饿国家”的全球饥饿指数,显然就太不懂事了。
[1]《2022年印度农业发展前景和特点分析,2022年印度农业发展前景和特点分析》
[2]《印度突然限制大米出口 100万吨船货滞留港口》中华粮网
[3]《印度粮食供给全球?但2亿印度人还饿着肚子》 时代周报
◣左右滑动查看更多◢
·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【视频号】·
◣左右滑动查看更多◢
· 欢迎关注创牌者【视频号】·
欢迎
出品人:毕亚军
主编:陈斯文 责编:周怡
美编:刘彦潮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图虫创意,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,不为商业用途,如有侵犯,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
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,欢迎关注
投稿、约稿、商务合作及建议
敬请联系:010-65580525
zy@hsmrt.com 周总监
◆◆◆
本文系网易新闻•网易号【特色成长计划】签约账号【华商韬略】原创内容◆◆◆“点赞”是喜欢,“在看分享”是真爱